編者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圍繞家鄉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情愫。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是鐫刻在我們心里抹不去的鄉愁。
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酷我音樂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第二季)音頻節目,已正式上線開播。每期節目將推出一個主題城市,邀請一位青春正能量嘉賓,用筆者獨有的鄉愁情感,配以講述者也為此鄉人的身份,著力刻畫該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現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
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大家好,我是賈玲,歡迎收聽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與酷我音樂聯合出品的融媒音頻節目《我和我的家鄉》。”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襄陽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也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的征戰,沒有摧毀這座城,反倒是使它愈發強大了起來。時至今日,襄陽古城成了中國最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建筑。漫步在古道上,眼前的護城河微瀾泛起,河邊楊柳依依,于平靜中總能感受到腳下雄渾磅礴的力量。
千年的歷史中,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戰役難以數計,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之稱,保家衛國的信念,與慷慨激昂的氣概,早已融入血脈,滲到了這片土地里。其間人文薈萃、燦若繁星,又有“文化古城”的雅稱。一文一武,流傳著襄陽城出將入相的故事,亦文亦武,淬煉出襄陽人琴心劍膽的品格。
三國是襄陽的城市名片。
作為三國故事的源頭和三國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有諸葛亮青年時的居所古隆中,有劉表領荊州牧后修建的古城墻遺跡,有劉備縱馬跳躍的檀溪……跟諸葛亮毫無關系的大頭菜在襄陽又被稱為孔明菜,就很能代表襄陽人對三國的情感。
坊間傳言,孔明菜與牛肉面同食,可以“治療”饑餓。堿水面條下鍋煮熟,撈出稍一瀝水,放入加好牛肉湯的碗中,鋪上幾片牛腱子肉,撒一把切碎的小蔥香菜,最后澆上秘制辣椒紅油,源于秦陜的面食融合荊楚的鮮辣,再配上一碗味道酸甜的黃酒,直教人垂涎欲滴。最妙的是,這樣的吃食竟然是早餐。吃著面,喝著酒,屋內熱氣騰騰,窗外車水馬龍,這樣的早餐,竟也吃出了幾分俠氣。
“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太平時節的古襄陽,自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在這里歇腳,江上往來的貨船鱗次櫛比,江邊游人如織,說書聲、唱戲聲、叫賣聲、喝彩聲不絕于耳。不同字號的鏢車穿街而過,車輪與石板路摩擦發出“轱轆轱轆”的聲響,精壯的伙計敲響七星鑼,喊一聲“合吾”,像是對這座城市不平凡的過往致敬。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這是金庸老先生對“她”的動情描述。有著近三千年歷史的襄陽從歲月深處走來,在南來北往的腳步聲中,如今已邁入高鐵時代。隨著浩吉鐵路、漢十高鐵、鄭萬高鐵襄陽以北段建成通車,襄陽已成為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交通,帶來了襄陽經濟的穩步發展,其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已躍居湖北省第二位,開啟了城市發展的嶄新篇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白起、關羽、岳飛曾在這片土地上鏖戰,喝著漢江水長大的襄陽人,性格也如這江水一樣,豪邁里帶著溫存。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為了興復漢室夙興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宋玉聽到楚王發出“快哉此風”的感慨,想到的卻是百姓的疾苦。兩人從不同的維度闡釋了襄陽的俠義傳承——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風雨千年,江湖已遠,但為國為民的俠義早已深深烙印在襄陽人的骨子里,鐫刻在城市性格中。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作為疫情“震中”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的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但襄陽人自覺組織凝聚起來,構筑起了嚴密防線,就像是歷史上出現多次的情況那樣,固若金湯的城池背后,是屹立不倒的人民。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
“圍城”防疫戰,襄陽人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力量。當人們心中的家國情懷再一次被“外敵”喚醒,千百年前為國為民的豪情壯志仿佛就在眼前。就這樣,病魔退散,這座城又恢復了它原本的模樣,生機勃勃、步履不停。而在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們,繼續在平凡的日子里,展現著不平凡的擔當。
如今,站立于長江經濟帶與新絲綢之路交匯之處的襄陽,櫛風沐雨,煥發新生,俠氣流轉,千年如一。關于為國為民的堅持,在這片古老與繁華交融共生的土地上,永遠鮮活可愛。
制作人員名單
出 品 人:張 坤 史力學
總 監制:毛 浩 趙 倩
總 制 片:閔 捷 付豪杰
監 制:王俊秀 唐 軼 王 帝
策 劃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本期作者:曹 珂
本期編輯:黃丹瑋 王 帝
本期嘉賓:賈 玲
統 籌:沈少博 郝怡軒 席 奇 劉 暢(實習)
宣 發:黃丹瑋 張浩禎 張 膠
節目海報:《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音 視 頻:《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文字呈現:《中國青年作家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