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和趙露思一起,透過成都窺見世間百色 | 我和我的家鄉

      來源:壹點網   發布時間: 2021-03-01 13:15:58

      編者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圍繞家鄉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情愫。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是鐫刻在我們心里抹不去的鄉愁。

      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酷我音樂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第二季)音頻節目,已正式上線開播。每期節目將推出一個主題城市,邀請一位青春正能量嘉賓,用筆者獨有的鄉愁情感,配以講述者也為此鄉人的身份,著力刻畫該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現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

      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大家好,我是趙露思,歡迎收聽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與酷我音樂聯合出品的融媒音頻節目《我和我的家鄉》。”

      有人說,透過成都,你能窺見這人間百色,這座位于西南四川交匯之地的古城,熱鬧繁華了千年,如今,東大街的金融區高樓林立,市井里的巷巷兒火鍋熱辣鮮香,新與舊、內與外在這里相融共生,構建了一場籠著火氣的幻夢,“蓉城”似乎能融納一切,又孕育創造出新的可能。

      將時光回溯,成都那豐潤的歷史畫卷便鋪陳開來、映入眼簾。在無盡有關于成都的正史民說中,這個“融”字,格外顯眼。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這里的“萬戶千門”,和成都歷史上數次移民融合,有著莫大的關系。秦始皇“輒徙其豪俠于蜀”,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安史之亂,朝局動蕩,唐玄宗來蜀,文人政客追隨而至。戰亂不歇,北人移蜀成為浪潮,時至明朝,湖廣人民大量遷居蜀地,充實四川人口。這片肥沃土地,因其易守難攻的獨有位置,成為太多人心中逃荒避難的安穩桃園,而成都也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四海之賓。于是,無數移民在此繁衍生息。

      奇妙的是,“移民”聚集的蜀地成都,非但沒有形成割裂,多種文明在此交融發展,反而視天下萬民為手足。

      “我不愿你在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盡忠”,這句話,書寫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館一面“死”字旗上。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為了民族存亡,成都兒女毅然決定出川抗戰。他們轉戰大江南北,祖國的那面紅旗,也融進他們鮮血和汗水;他們用血肉之軀捍衛祖國,而“無川不成軍”的贊譽也流傳至今,融為了成都的英雄底色。

      如今,走在這繁花遍開的錦官城中,只見太古里人流涌動,裸眼3D驚起一片片驚嘆,又見老式茶館喧嘩依舊,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生活又被這座城市巧妙的融于一體,流淌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說到融合后的創新,成都早早貼上了屬于自己的“標簽”,那就是成都人特有的驕傲——“成都造”。不論是古時提花織機、雕版印刷術,還是人類的第一張紙“交子”…… 又或者是衣食住行,吹拉彈唱,都是取各家之所長,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例如茶館里飄出的川劇聲,提及川劇,《漢州志》這樣記載了它的多元,川劇融匯高腔、昆曲、皮黃、梆子、燈戲等南北腔調,加上表演方式的大膽創新,絕活變臉一亮,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如在眼前。只要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館里一坐,保準能聽上一出好戲,唱到精彩處,和南來北往的茶客一同喝彩,仿若穿越古今,與四海來客,共話江湖傳奇。

      有人說,成都的人一半在茶館,一半在火鍋店,火鍋所代表的成都精神是最真切的。冒菜火鍋冷沾沾,冷鍋串串缽缽雞,無一不是對食材的大包容。鴛鴦鍋本身即是八卦的形狀,不管你吃辣與否,我們都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大快朵頤!川菜的特色也很少在于食材本身,而是使用特殊的香料將普通甚至無人問津的食材變成了賣斷貨的硬菜,這也說明了成都人面對絕境時創新求變:即使是無人問津的情況下,也能將自己變成香氣撲鼻名滿天下的名菜。

      歷經千年沉淀,走進當下,融合與創新仍是成都這座城市的主題。

      遠的不提,就在這兩年,成渝唱響一出“雙城記”為“十四五”開局鋪墊。300公里的距離在過去不可謂不遠,如今,兩地“異地”卻似“同城”,而“雙城”攜手,也為兩地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雙城經濟圈的將史書中的“融創”二字,搬到了成都時代新篇上。

      乘著成渝高鐵行進在川渝大地,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合力做大智能產業,在構建中歐班列“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過程中實現最大的“融合”,在“一帶一路”的征程上會有更大的作為。成都人繼承先輩創新品格,以融合的姿態擁抱世界。

      風雨砥礪,歲月如歌,風物長宜放眼量。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快車道上奔馳的成都,依然吸收借鑒著大江南北、普天之下的文化營養,不斷滋養著深厚悠久的“天府文化”,在成都這個“大熔爐”中不斷生根、“蓉”合、創新。

      制作人員名單

      出 品 人:張  坤  史力學

      總 監 制:毛  浩  趙  倩

      總 制 片:閔  捷  付豪杰

      監   制:王俊秀 唐  軼 王  帝

      策 劃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本期作者:白  妍 邢舒月 焦泓翔

      本期編輯:王  帝

      本期嘉賓:趙露思

      統   籌:沈少博 席  奇 劉  暢(實

      宣   發:聶思媛 張浩禎 張  膠

      供   圖:《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音 視 頻:《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文字呈現:《中國青年作家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