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開在南方城市的東北餃子館,還是開在北方城市的桂林米粉,這種南北美食的交融流通,都是人們將家鄉(xiāng)的味道帶到另一個地方,再分享給離家漂泊的游子一份家鄉(xiāng)的溫暖。”
這段文字選自李繼強《吃的智慧》一書,家常菜看似普通,但卻代表著傳承與溫暖。身在外地,作為漂泊的游子,如果吃到家鄉(xiāng)飯,不管多么的疲憊與勞累都會給心帶來一絲家的溫暖,撫慰人心。
一道菜、一個動作......在成長中我們總會和身邊的溫暖不期而遇,變成生生不息的希望。
有時,我們感到無助與彷徨,甚至是對未來失去希望,溫暖會作為一份能夠撫慰人心的禮物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不要氣餒、不要喪失信心。
今天,在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lián)合酷我音樂共同打造的《悅讀有YOUNG》節(jié)目中,前女排國手薛明和音頻主播張濤將共同為大家分享王元紅的《那些年,在西藏看的“風花雪月”》和李繼強的《吃的智慧》兩部著作的節(jié)選部分,聊聊那些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溫暖”時刻!
提起“溫暖”,會想起哪些暖心時刻?
是一個熊熊燃著的爐子?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又或是朋友遞過來的大衣、陌生人柔和的話語......每個人都有能量,每個人都制造過溫暖,只要有心,人可以時時刻刻釋放溫暖。
在薛明看來,溫暖就是讓人感到舒適、溫馨。它會鼓舞、肯定我們,讓我們盡快從沮喪或懊惱中走出來,帶給我們一種情緒的轉(zhuǎn)變。
“排球這項運動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除了對于它的熱愛,還有就是這項運動帶給我的溫暖,我們整個隊伍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都是家人,彼此溫暖、彼此鼓勵。”薛明說道。
張濤則認為,讓人感受到溫暖,這也是一種能力。一個人的頂級魅力,不在于漂亮的外表,而是人品以及發(fā)自心底的善良。
在《那些年,在西藏看的“風花雪月”》一書中,作者通過簡單又直白的描寫,就讓我們感受到這種人性的善良與美好。
人的一生中,我們可能會得到許多有形的、無形的、低廉的、昂貴的饋贈,但總有一些關(guān)懷,讓你感動,鼓舞我們重新打起精神,向著目標前進。
世事難免艱難,那些溫柔的贊美,那些不經(jīng)意的惦記,那些不期而遇的善意,都能成為日后回想起來的心頭暖流。
茅盾曾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是春暉,給別人以溫暖。”或許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溫暖與被溫暖,只要心中有愛,溫暖一直都在。
也許我們的生活不會太過完美,偶爾也會給人溫柔一擊。但總會有人讓我們知道,世界不止金錢利益,還有善良與真誠;感情不止權(quán)衡利弊,還有純粹與美好。
就像是《吃的智慧》一書中寫道的,簡單的一蔬一飯也可暖人心。“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
“我感覺就像是看到了我自己。”薛明說道,獨在異鄉(xiāng)奮斗的人們最能體會這種感覺。簡單的一頓家常飯,除了追尋熟悉的味道,更多的是體味那種家人在一起的輕松、愉悅、溫暖。
溫暖,不僅是一種溫馨舒服的感受,更是一種堅定地力量。
讓我們學著做一個溫暖的人吧,充分的去給予,不要吝嗇你的溫柔與善意,向著心中的光亮出發(fā)。
同時,也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去做一些具體而快樂的小事。完成好每天的小目標,獎勵自己一頓美味的大餐,一點點積累,一點點進步。生活雖然有苦,但更多是甜,別忘了從紛繁復雜中挑揀出自己的小期待、小溫暖。
生活,沒有想的那么好,但也不會有想的那么糟,跌倒了也依舊可以仰望星空。
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溫暖的人,擁抱別人也擁抱自己。
出品人:張 坤 史力學
總監(jiān)制:趙 倩
總制片:閔 捷 付豪杰
監(jiān) 制:王俊秀
策劃人:丁汪敏 郭俊堃
執(zhí)行制片:盧婧 黃子甄
編 導:楊庭鈺 張浩禎 席 奇 盧 婧
外采編導:梁艷 袁怡帆
統(tǒng) 籌:范冬寧 蔡家奇
嘉賓統(tǒng)籌:夏洛洛
文 案:楊庭鈺
宣 發(fā):范冬寧 盧 婧
嘉 賓:薛 明 張 濤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