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25日電(黃康甘、陳地)24日,在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桂興鎮五里村5組,一級級由碎石塊壘成梯田樣式的土地里,今年64歲的村民譚朝學正在給玉米除草。然而,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地表裸露、巖石亂堆的廢棄采石場。
廢棄采石場變成能耕種的土地,得益于廣安開展的工礦廢棄地土地復墾利用。2012年,四川省的攀枝花、廣安、瀘州三市列入了國土資源部在10個省(自治區)開展的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借此機遇,廣安開始了一場“點石成金”的探索。
據廣安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李玉京介紹,廣安曾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并且礦產資源豐富,大大小小的采礦場曾經不計其數,隨著近年來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采礦企業整頓,留下大面積的工礦廢棄地。“僅桂興鎮一地,工礦廢棄地就有900多畝,而全市共有工礦廢棄地1817宗,總面積8108.04公頃。”
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用地緊張、耕地保護日趨嚴格,另一方面是大面積工礦廢棄地被閑置,復墾利用迫在眉睫。怎樣變廢為寶?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啟動后,五里村復墾區提出目標:要把廢棄地改造成能種植的耕地。
前鋒區國土資源局規劃股股長張福林說,他們先用挖掘機、推土機把土地整理成比較平的緩坡,然后從征地搬遷區域拉來泥土,鋪上60厘米厚的表土層,再用石頭將一塊一塊的土地圍住,這樣泥土就不會被雨水沖走。同時,復墾區還配套修建了便民路、蓄水池,村民們不僅耕種方便,也不用擔心用水問題。
五里村的廢棄采石場復墾后,共有300多畝地,且是連片土地,自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餑餑”。
去年,4組村民劉永福以每年2000元的價格租賃了這片地,種了1.5萬株香樟樹。“雖然租金便宜,但香樟樹長大后,村民將按三成分紅,這塊土地位于4組和5組之間,兩個組400多名村民每人都有一份。”五里村黨支部書記李云柏說,租賃出去的復墾地,老百姓不僅可以在地里務工,還可在復墾地種植農作物,只要不損害樹苗就行。
“今年種了玉米、黃豆和紅薯,一共3畝多地,一年下來也有5000多元收入。”譚朝學稱,加上劉永福請他負責日常看管香樟樹的工資,復墾地利用讓他一年增收了1萬元。
目前,廣安已批復工礦項目45個,復墾規模2076.2499公頃,完成項目17個,復墾面積745.0389公頃。李玉京說,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既解決了城鄉用地的矛盾,保護了生態環境,更讓礦區村民獲得了實惠。